“袁老师,定制药园我们也是第一次接触,这些申请表该怎么填你能帮我们弄下吗?”
“我这地除草的成本真的贵,你们那儿有没有好的办法帮我控制下成本啊?”
时不时地,袁青松的微信里就会弹出各种各样的“需求”。作为国家科技特派团重点帮扶县剑河及榕江县中药材产业组的一名成员,这位贵州中医药大学的中药材栽培专业博士,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处理和解决来自手机另一端——农村传来的“需求”。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给乡村产业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今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部等6部委联合下发通知,向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科技特派团。贵州中医药大学统筹校内涉农科技人才资源,来自该校中药民族药资源研究院的5名专家——周涛教授、袁青松、欧小宏、肖承鸿、李鹏飞,在剑河县、册亨县、榕江县、从江县等多地开展科技服务,按照各地在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制定三年服务计划,通过实地指导,以及视频、电话、微信等方式向企业、种植户传授技术。
驱动地方品牌创建 “定制药园”强信心
剑河县磻溪镇高坝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负责人彭在植是种植丹参的“新手”。几年前,他曾是剑河最大的豚鼠养殖户,后由于疫情影响,这份事业最终没能走下去。原本已经对农业生产十分消极的他,在机缘巧合之下,通过市场考察和政府引导,这一次他把目光放到了种植中药材——丹参上来了。
丹参在剑河来说并不是传统优势产业,但是这个男人偏偏就是要去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采用丹参套种油菜的方式,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作物经济价值。固然好学且饱含热情,但对于彭在植而言首次接触中药材种植,经验缺乏的弊端终会在日后逐渐显现。
“我们是第一次种丹参,在这边没有人能提供好的经验,我就是踩着石头过河的人,种上之后才发现成本很高,尤其是除草,我们不到100亩地每次除草人工费就要花个8-10万,怎么解决?以前搞养殖,现在搞种植,供应渠道完全不是一条线上的,药材出来之后怎么保证长久的销售渠道,保证优质优价,这些都是难题。”
当国家科技特派团的专家们来到剑河时,彭在植很诚恳地提出了自己的诸多顾虑。为树立种植户信心,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专家们通过实地调研,根据当地气候环境、生物环境、土壤、水、海拔等各方面因素的测量判断,后经过反复商讨,给出了彭在植一份完整的解决方案。除利用绿色防控技术、改变计价方式等降低除草成本建议外,其中,最核心的内容便是协助他申报“定制药园”。
今年印发的《贵州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明确,鼓励中药生产企业、公立中医医疗机构等采购“定制药园”种植(养殖)的中药材,构建全省中药材稳定消费市场。“定制药园”意味着稳定的市场和品质、品牌的认可,这也深深打动了彭在植。
由于定制药园在选址、种植规模、种植品种以及质量等方面有着严格要求,国家科技特派团前期对项目申报的流程、项目实施的内容以及对合作社发展的前景做了详细的分析,开展了包括环境监测、药材和土壤等一系列免费质量检测,并出具权威的CMA质检报告,还帮助合作社建立起药材质量追溯体系。截至目前,国家科技特派团已经为4家企业和合作社申报“定制药园”,提供免费质检报告20余份。
“有了‘定制药园’项目的支持,可以帮助我们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解决中药材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同时产生品牌效应,带来更大的效益。”贵州雷阿哥生态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通过科技特派团专家的介绍,对“定制药园”项目有了清晰的认识,也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授人以渔”强产业
“剑河山特别多,大多药材采用林下种植,但缺水严重,地形地质条件导致小型机械化都难,人工成本就会很高。榕江坝区不多......”在国家科技特派团专家们你一言我一语中,各地的优势和短板都尽悉心中。为帮助县域匹配适宜产业,强化当地优势特色产业,专家们因地制宜带去新品种和新技术。
太子参经济价值高,种植周期短,对农民来讲回笼资金快,长期以来,在施秉、黄平、册亨等地,太子参便是田间的绝对“C位”。
随着贵州太子参名气扩散,市场对太子参的需求更多,品质要求更高。同时,种植户们也发现老品种的抗病性不好,而且出产的太子参一级品少,卖不起价。“换种”成了许多具有市场前瞻性种植户的共识,但“种”从哪儿来?培育良种便成了多年来横垣在农业专家心里的一块石头。
从2006年开始,周涛教授带领团队投入太子参种质资源搜集和选育工作,多年来,这个团队从全国各地搜集种植及野生种质资源上千份,筛选出适合贵州产地环境的种源,并通过优化,不仅提高了贵州太子参的均匀性、特异性(辨识度)、抗病、抗旱、抗贫瘠及耐寒性,产量增加的同时也提高了生产太子参药材的规格等级比例,使一级品的比例从15%左右提高到50%以上。此外,针对太子参多发的叶斑病、根腐病,团队成员袁青松博士研发出针对性的生物农药,让太子参发病率降低30%,进一步降低了种植户田间管理的成本。
“我们种上了周涛教授团队选育研发的施太一号大概500亩。以前最头痛的就是太子参的病害感染和种植管理,现在新的品种病害少,长得整齐,好管了,解决了公司一大难题。”贵州金草海药材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简荣说到。
施太一号、贵参一号两个省内自主选育研发的品种,逐渐改变了贵州太子参产业缺乏优良品种的情况,对解决太子参产业种源混乱、种性退化等关键瓶颈作出了贡献。新品种与以前的农家种比较,新品种的一致性好、辨识度高,产品的规格等级高,提升经济效益30%以上,效果十分显著。目前施太一号已在施秉、黄平、剑河等地推广种植1万余亩,贵参一号推广种植5000余亩。
从土地里来 到土地里去 用心才能结“硕果”
看着国家科技特派团有的成员皮肤已经被晒得黢黑,脸上晒脱的皮还清晰可见。记者便忍不住问,更喜欢待在办公室还是往农村跑?这个问题一抛出,仿佛打开话匣子一般。
“对我们来说,其实更愿意往田里跑,这么多年学习科研都是在地里面,很多东西必须到了地里,才知道真实的情况。就像黄精都说抗病强,我们到了地方上才知道根本就不抗病,但不抗病的原因是一开始买的苗,人家卖给村里的苗就是带病的。可是总不能把种了这么久的心血给一铲子铲了吧,就又得给农民想新的办法。还要教给他们识别的本领,以后可别被骗了。”李鹏飞博士接了话茬。
“任务重,压力大,随时都是说走就走。还有许多时候会遇到不配合、不理解甚至误解的情况。团队里有的博士刚成家,小孩才几个月大呢,爱人也是博士,工作也很繁忙,但只要说要下去,马上开着自己的破二手就走了,回来呢还得跟爱人哄好心情,包揽家里的家务。有时候我都觉得有点愧疚,但大家从来没有抱怨过辛苦和委屈。”团队的主心骨周涛教授说到。
说到目标,周涛教授表示,科技特派团5位专家研究领域覆盖栽培、育种、标准化、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为攻克一系列技术瓶颈和生产难关,大家利用产业人才资源,扩充帮扶资源,带动中医药产业体系专家一起投入科技帮扶乡村振兴中来。开展了基源鉴定、病害鉴定、结对帮扶、渠道搭建等多项工作。就是要在三年内帮助几个定点县,创建一个品牌,推广成熟的新技术、新品种,培养更多的乡村人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当前,国家科技特派团在册亨、剑河、榕江、从江等县开展科技培训10余次,培训200人次,为上述几个县解决了药材质量免费检测、病虫害防治、中药材种植管理等多个难题,未来,还将继续致力于中药材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与推广,助力县域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周涛教授(右一)与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王志安教授(左一)在剑河种植基地指导钩藤种植与产业发展
左图,在大方县天麻种植基地开展汛前防灾指导;右图,在册亨县冗贝村开展科技培训
优良太子参品种选育田间测产,左一为袁青松博士
在册亨指导刺梨及蜂糖李病害防治,左起一、三、四、五位分别为袁青松、欧小宏、肖承鸿、李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