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孙志蓉老师8月10日来到贵阳。在我院周涛教授的邀请下,孙老师来到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贵阳试验站的依托单位贵州中医药大学中药民族药资源研究院进行了参观和交流。
我院在人员管理、科研成果展示、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工作方法等给孙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周涛教授给孙老师重点介绍了贵州太子参产业的情况,并对现在太子参栽培生产出现的问题,例如块根出现深色色素沉着(俗称“乌头”)的情况进行了交流,孙教授表示可以从植物生理的角度进行研究探索,以期找到形成“乌头”的原因和机理。
孙志蓉教授是资深的中药材GAP认证专家,曾经多次来过贵州,对贵州早期通过GAP认证的太子参、头花蓼、何首乌、淫羊藿等基地都进行过实地指导,对中药材种植中很多问题都有了解。孙教授对周涛教授团队在贵州太子参的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表示非常的赞赏,认为周涛教授团队的研究引领了太子参领域的研究前沿。
8月11日贵阳综合试验站的骨干成员江维克教授陪同孙志蓉教授到太子参的主产区施秉县、黄平县进行考察。现在已经过了太子参的采收季节,孙教授在施秉太子参基地查看了在地留种的太子参和大棚中练苗的太子参组培苗,向基地技术人员了解太子参生长的情况,特别是太子参“乌头”产生的情况,注意到土壤的水分和温度与“乌头”的产生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还考察了基地的黄精资源圃,对基地坚持不懈的进行种质资源圃的建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非常不容易。
现在是太子参采挖的后期,在黄平县的太子参产地加工基地考察了太子参的产地加工生产线,从正在加工的太子参中,发现太子参“乌头”的现象普遍存在,但也发现加工基地对清洗后的太子参要覆盖塑料薄膜12小时,然后在进行烘干加工。技术人员介绍,通过这个覆盖塑料薄膜的过程,可以减轻太子参“乌头”的现象,这也引起了孙教授的极大兴趣。
太子参是贵州最具特色的中药材品种,也是这些年市场需求增长较快的中药材品种,孙教授认为周涛教授团队专注对太子参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解决太子参产业的技术问题,也可以利用太子参生长周期短的优势,逐步发现和解决中药材种植中的科学问题。